西部首例试管婴儿幕后!黄国宁40年守护不孕家庭
思普乐海外 2025-10-16 23:00 人气:
年过花甲的黄国宁,最近又开启了“飞行模式”,一早从重庆飞北京开医学会议,散会当天又直飞新疆准备义诊。
按现在的说法,他绝对是“高能量人士”,但你可能不知道,他的能量全用在了帮人“造人”这件事上,从西部首例“试管婴儿”到现在的AI助孕,他干了40多年。

偶然入行,开西部试管先河
黄国宁当妇产科医生,说起来还是个“意外”,1983年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,他填的志愿是神经内科、泌尿科,最后才填了妇产科。
本来以为大概率会去前两个科室,后来发现卫健委一看有男医生主动选妇产科,直接就定了。
80年代男医生做妇产科,挺少见的,但他没纠结,反而在门诊见了太多不孕夫妇的眼泪。

90年代初,人工授精只能帮少数人,大部分输卵管有问题的患者根本没辙。
1995年,他跟同事一起,把开展“试管婴儿”的计划报给了医院,还联系上了台湾长庚纪念医院。
医院也给力,花30万买了专用B超仪,1996年7月,他们招了5对夫妇,台湾专家来教取卵手术。
当时全国高校的人都来观摩,手术室走廊挤得水泄不通,还得直播手术视频。

1997年4月10日,西部首例“试管婴儿”“甜牛儿”出生,《重庆晚报》《重庆晨报》都卖爆了。
现在回头看,这一步不仅帮了刘先生夫妇,更给西部不孕家庭打开了一扇门。
赴美取经,破解技术瓶颈
首例试管成功后,黄国宁没停下,他发现有30%左右的男性精子活力太弱,常规试管没用,得靠ICSI技术,就是在显微镜下把单个精子注入卵子。
但这技术当时国内没几个人会,1997年他获批去美国学习,本来想在美国学满一年,结果不到半年就想回国。
他每晚在实验室用废弃卵子练习,4个多月就练熟了,1998年10月,西部首例ICSI试管宝宝就出生了。
更关键的是,他在美国还发现了“宝贝”,当地实验室自己配的HTF培养液,能模拟人类输卵管环境。
当时国内用的培养液太简单,成功率不到25%,他把HTF配方带回国,自己配制,成功率一下冲到35%以上。
按理说这是“独家秘籍”,但他直接分享给了全国同行,在行业里能做到不藏私,这种格局真不多见。
建质控体系,促医疗公平
从美国回来,黄国宁又琢磨起了新问题,为啥有的中心成功率高,有的低?他发现欧美早有质量控制平台,而国内实验室环境、操作流程都没标准。
2000年,他首次提出辅助生殖实验室质控概念,比如35岁以下女性取卵要在10到12个,成熟卵得有10个以上。
这标准看着简单,作用可大了,现在国内35岁以下患者的试管妊娠率快到60%了。
更难得的是,他还盯着医疗公平,1976年下乡当知青时,他见过农村医疗多落后。
所以他一直强调,不管在新疆还是北京,试管成功率得差不多。
现在靠国家技术准入制度,各地35岁以下患者的分娩率都在40%到50%,没太大差距。
如此看来,他搞质控不只是为了提效率,更是为了让偏远地区的人也能享受到好医疗,这点真的很戳人。
聊生育话题,解民众困惑
近几年生育率下降,黄国宁又成了“科普达人”,2024年他呼吁适龄生育的话题还上了热搜。
他总说,女性30岁前生育最好,不是催生,是有科学依据的,35岁后卵子质量下降,流产风险高,还可能出染色体问题。
很多人问他冻卵行不行,他也不绕弯子,医学需要的冻卵,比如癌症患者化疗前冻,没问题,但健康人20多岁冻卵,就不太靠谱了。
现在有些机构把冻卵吹成“后悔药”,但他直接说,冻卵时间越长复苏率越低,使用率也低,7、8年以上的冻卵基本用不上,还可能有远期影响。
他看门诊有个习惯,患者走之前一定要问“还有没不清楚的”。
有次碰到个高龄患者,想做试管又怕失败,他直接说“成功率可能不到5%”,但也说“我会帮你”。
这种坦诚,比说一堆漂亮话管用多了,现在的黄国宁,还在搞AI助孕、自动化精液处理仪,想让技术更方便、更便宜。
从1983年当医生到现在,他见证了生育政策变迁,也帮无数家庭圆了梦。
那些经他手来到世界的“试管宝宝”,现在都好好生活着,比如“甜牛儿”,工作家庭都幸福。
黄国宁的40年,不只是一个医生的成长史,更是中国生殖医学的进步史。
他没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就是把“帮人生孩子”这件事做精、做好,这种坚守,比任何荣誉都珍贵。